成都资讯
房产政策
房产快讯
名人论市
29公里!成都通勤半径出炉!买房超出这个距离要小心

在大成都买房,最远的距离是多远?

因为每个人工作生活范围不同、需求不同,这可能是一个众口难调的答案。有人买房不出三环,也有人在青白江、视高置业。

但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,一个比较好的指标就是通勤半径,因为这代表了城市交通能够到达的极限距离,再远就不会有人接盘了。

最近,住建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监测与治理实验室,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,联合百度地图慧眼发布《2020年度全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》,报告选取36个中国主要城市,从通勤范围、空间匹配、通勤距离、幸福通勤、公交服务、轨道覆盖6个方面,描绘出城市通勤画像。

里面有很多有意思的数据,对我们买房极具参考意义,下面一起来看看。

129公里!成都买房的极限距离

“通勤半径”的定义是:构建覆盖90%中心城区通勤人口的空间椭圆,以椭圆长轴半径定义为通勤空间半径,体现城市需要交通服务支撑的空间尺度。

以各大城市中心为原点,城市规模越大,通勤的空间半径越大。一线城市通勤半径基本都在40公里左右,主要城市在30公里以上。

成都通勤空间半径为29公里,比杭州、南京、天津要低一点,高于武汉、西安等城市,排在全国中游。

29公里有多远?

如果以天府广场为原点,29公里范围相当于南到兴隆湖,东到龙泉山,西至温江国色天香,北至青白江一带,从环线来看,大致在六环以内。

换句话说,即便你在温江、郫都等二圈层上班,这个范围也是买房的极限距离了。如果超出这个距离,再漂亮、再便宜的房子,都缺乏城市人口的支撑,买房就要谨慎。

值得注意的是,滴滴曾于2018年发布过一份“各大城市出行半径排行榜”,以打车计算的通勤半径最远是29.3公里,数据比较接近。

当然,这个极限半径还会继续突破,比如今年开通的地铁18号线,会把简阳拉入半小时生活圈。

2职住分离背后,有一套新的房价逻辑

这份报告还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指标:职住分离度。反映的是居住和就业的距离,我把它简单翻译成上班族的苦逼程度。

这项目数据上,成都略微尴尬:在全国城市中,仅次于北京,位居全国第二。

单论市区的城市规模,成都建成区1167平方公里,排在全国第六,位居北京、上海、重庆、广州和武汉之后,为何职住分离排在全国第二?

这跟成都的城市规划有关。严格说来,成都是一座产城分离的城市,就业机会过分集中市中心、人民南路和高新南区,而居住则分散于全城各处。

这导致成都的平均通勤距离达到了9.1公里,仅次于北京,与上海持平,高于广深两大一线城市。

二线城市的收入,却享受着一线城市的通勤,成都的上班族无疑是苦逼的,但这给我们提供另一个买房的参考视角。

为了缩短通勤、提升幸福感,每个人都有在距离上班更近的地方买房的动力。职住分离度越高,上班距离越远,工作周边的地方就越能吸引购房者,房价就越高。而买不起房的要么外溢周边,要么选择租房。

所以我们看到,成都写字楼最集中的金融城、大源、东大街,房价都是最贵的,而距离就业区较远的成华、金牛房价就缺乏动力。

同时,高房价溢出带动周边板块房价上涨,距离大源最近的双流,也是二圈层房价最贵的;而成都越向南发展,位于城市另一端的城北距离就越远,房价也就被甩得更远。

所以,房价高低不是由地理中心决定的,即不由距离天府广场多远决定,而是由就业机会决定的。简单来说,产业附加值越高、工作机会越多,房价就越高,增值潜力越大。

所以买房子,不要只盯着二环、三环、四环这些环线了,你得看它跟金融城、东大街、软件园乃至未来天府新区中央商务区的通勤半径,越近越有潜力。